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上海建工張辰:城鎮內澇防治技術標準與規劃研究協同創新
導讀:近日,上海建工旗下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張辰,受邀在第十六屆中國城鎮水務大會上作了題為《城鎮內澇防治技術標準與規劃研究》的演講,他從國家政策、國際經驗、技術標準、規劃實例等方面分享了城鎮內澇系統防治理念。
近50年來,世界各國極端強降水事件頻數和強度呈增加趨勢,給城鎮內澇防治帶來更大挑戰。張辰以鄭州市新編制的排水(雨水)防澇綜合規劃(2021—2035年)為例,介紹了“源頭減排、管網排放、蓄排并舉、超標應急”的城市排水防澇工程體系,在超出城市內澇防治標準的降雨條件下,重要市政基礎設施功能不喪失,城市也得以基本安全運行。
以下是張辰的分享:
國家戰略政策引領行業發展
根據近50年氣象數據統計,世界各國極端強降水事件頻數和強度呈增加趨勢,同時,極端強降水持續時間呈短歷時傾向,給城鎮內澇防治帶來更大的挑戰。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城市內澇治理的實施意見》(國辦發〔2021〕11號),要求各地因地制宜、因城施策、提升城市防洪排澇能力,用統籌的方式、系統的方法解決城市內澇問題。
住建部、發改委和水利部聯合印發《“十四五”城市排水防澇體系建設行動計劃》,要求全面排查城市防洪排澇設施薄弱環節,系統建設城市排水防澇工程體系,加快構建城市防洪和排澇統籌體系,著力完善城市內澇應急處置體系,以及強化實施保障。
住建部、發改委和中國氣象局發布《關于進一步規范城市內澇防治信息發布等有關工作的通知》,規范氣象預警預報信息表述,規范雨水管渠設計標準和內澇防治標準表述,及時修(制)訂本地暴雨強度公式,強化防災避險提醒,當預報降雨量超出應對能力時,應通過多種途徑提醒公眾防災避險。
國際經驗總結借鑒取長補短
美國雨水管理注重系統。美國雨水體系分為包括洪水隧道、大型排水管渠 、滯水池、蓄水池的大排水系統,設計標準為100年;包括雨水管渠和道路排水的小排水系統,管渠設計標準為2~10年,道路排水設計標準2~50年。
日本東京雨水管理注重細節。通過“Tokyo Amesh”系統發布降雨信息;根據目標降雨的最大降雨量,預測內澇發生區域;在有大規模地下街等空間的區域,建設超量雨水的存蓄設施;設計標準從50mm/h提升到市區為75mm/h,多摩地區為65mm/h。
從保障居民安全舒適、實現良好環境和提高服務能力3個方面提出管網改造、內澇防治、設施抗震、污水處理和污泥處理、運行維護、節能減排和經營管理服務等方面的具體對策。
技術標準系統指導規劃設計
國家規范明確要求城鎮雨水系統應包括源頭減排、雨水管網和排澇除險設施等工程性措施和應急管理等非工程性措施,實現內澇防治和徑流污染控制的目標,并應保證系統的穩定運行。雨水管網應包括雨水管渠及其附屬構筑物和泵站等設施,并應在雨水管渠設計重現期下保證地面不積水。
源頭減排設施的設計標準為年徑流總量控制率,主要應對大概率、低強度降雨事件,其規模是根據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確定設計降雨量,采用容積法確定,以保證在設計降雨量下不直接向城鎮雨水管渠排放未經控制的雨水。
雨水管渠的設計標準為雨水管渠設計重現期,主要應對大概率、短歷時強降雨事件。雨水管渠的規模應根據雨水管渠設計重現期對應的設計降雨強度、匯水面積和徑流系數,通過推理公式法計算流量確定,保證在設計降雨強度下地面不積水。
上海市確定的標準如下表:
內澇防治設計重現期應根據城鎮類型、積水影響程度和內河水位變化等因素,主要應對小概率長歷時降雨事件,并應明確相應的設計降雨量。上海作為超大城市,確定內澇防治設計重現期為100年,其對應的設計降雨量為24小時275mm,中心城區的退水時間為1小時。
應急管理方面,雨水系統設計應采取工程性和非工程性措施加強城鎮應對超過內澇防治設計重現期降雨的韌性,并應采取應急措施避免人員傷亡,災后應迅速恢復城鎮正常秩序。
規劃實例精準施策凸顯示范效應
鄭州市排水(雨水)防澇綜合規劃(2021—2035年),通過專題研究為基礎、數字模型為支撐、綜合規劃為統領、專項規劃和實施方案為抓手的“31382”規劃體系構建,科學建立了鄭州市防洪防澇工程規劃體系。
規劃提出:到2025年,主城區河道防洪標準達到100年一遇,市域其他河道防洪標準達到20—50年一遇;城市重要地區達到小時降雨 50.3 毫米(5 年一遇)不發生積水;基本形成“源頭減排、管網排放、蓄排并舉、超標應急”的城市排水防澇工程體系,超出城市內澇防治標準的降雨條件下,城市生命線工程等重要市政基礎設施功能不喪失,基本保障城市安全運行。
發掘藍色蓄排空間方面,利用流域7座水庫9000萬方蓄洪能力,控制洪水下泄,為城區澇水行泄創造條件;利用市區10座湖泊約3800萬方調蓄能力,統籌水量分配,為城區澇水蓄滯騰出空間;主城區范圍內規劃明溝35條,總長度約126千米。
利用綠色生態空間方面,統合全域多類重要生態要素,結合行洪通道,構建“一帶一區、多廊十心”的國土空間生態網格;在重要廊道和生態綠心,結合既有地形進行豎向處理,設置蓄滯洪空間;謀劃一地多用新型生態格局,規劃58條、約140千米道路綠帶,可增加城市蓄滯空間約600萬方。
預留彈性復合空間方面,結合洪水淹沒圖及內澇風險圖,因地制宜控制洪澇風險用地;優化新建區域重要用地選址,避讓洪澇風險區域;結合城市更新契機,調整改建區域重要用地區位,避讓洪澇風險區域;利用大型綠色空間,生態蓄滯控制周邊區域洪澇風險。
城市防澇系統規劃方面,建立高區自排、中區蓄排和低區強排的原則。高區自排:按地表高程行泄優先,輔助調蓄原則;中區蓄排:雨中受澇時優先設置排澇泵站退水,利用調蓄設施削峰;洪峰后輔助地表行泄退水;低區強排:以排水泵站為主,同時充分利用調蓄設施。
系統推進海綿城市方面,構建排澇除險設施,與源頭減排和排水管渠充分結合,應對城市內澇風險;排水管渠銜接銜接排澇除險與源頭減排設施,有效應對大、中概率降雨;結合鄭州市城市建設更新,實施源頭減排設施體系構建。
超標應急體系建設方面,保障應急物資儲備,保障應急技術裝備,保障應急救援力量。
以上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上海建工張辰:城鎮內澇防治技術標準與規劃研究協同創新部分內容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153045535@qq.com;
本文地址:http://www.yadijia.com/shuichuli/1129.html